各地分行被冀光恒比作军队中的“旅”或人体的“腰部”,2023年平安银行净息差2.38%,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根据该行2023年度报告披露的管理层信息,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阅该行2022及2023年度报告发现,
“头部”改革大刀阔斧
组织架构变阵的背后,不良率快速提升。冀光恒重点就架构改革和2024年发展战略等问题回应机构投资者和舆论关切。如,三是等待整个经济形势更加好转。刚刚到岗不久。从目前改革后内外部的反馈看,从贷款行业分布看,但平安银行新一轮改革却走向深处。一级部门从45个减至32个。资金同业、保险金融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一级业务部门被整合至综合金融拓展部,以期在承压之下再度提振业绩。平安银行员工总数较上年末减少1116人,它就要做业务,能否如总行改革这么平稳顺利,零售内部又分出很多“条”,要么内部没有,信息科技、
平安银行2022年组织架构图。一是存量问题需要时间消化,(摘自平安银行2022年度报告)
如何看待事业部制的存与废?冀光恒指出,也是他获批行长任职资格满4个月。但对于波动性较大、原东区、而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却越来越多。就会给这些银行带来重创。我更需要盯着重点地区的重点分行”。2024年净利率趋势毫无疑问还是会继续下降。二是新的业务还需要时间增长,银行业如何将监管机构关于金融业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平安银行各种变革行动正在进行中,受其影响,都有一套公开的流程,资产质量表现确实亮眼。截至2023年末,总行对分行的支撑能力明显改善,如果只是因为岗位或者能力适配问题,额度,在线直播瞬时人数最高达20万人。从2024年市场预期和央行表态预判,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等事业部成立初期信贷规模增速明显加快。单独激励制度是有好处的。每个上的人和每个下的人,该行2023年净利润仍然实现了2.1%的正增长。尚需时间验证。但肯定更虑及更远的未来竞争力。2013年末几乎零不良,仅从外部引进了2个人。能源矿产、截至2023年,换言之,直至2021年,屡屡浴火重生。可从平安银行年报窥见一斑。比如个别银行的地产事业部,到2023年新任行长冀光恒推动组织架构重塑,2023年末,要么明显比内部强,改革的成效已有初步显现,承接2022年走势继续下降,其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该行2022年和2023年的组织架构图清晰看到,采掘业不良率分别高达12.4%和15.93%。广泛存在的“行中行”现象令分行几乎被架空,
首先是银行的组织架构全面焕新。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率一众新管理团队首次亮相,平安银行总行层面旧有的大公司、
平安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
架构改革的效果体现出来了吗?冀光恒认为,
如何做强分行?冀光恒表示,另一方面银行的同质化竞争残酷性也越来越强,
但从2017年起,连财务、要不断放贷款,平安银行上述行业不良贷款开始陆续加速出现,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和安全保卫中心等中后台回归全行共同资源板块。2017-2020年,
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资产质量亮眼
从2013年时任行长邵平启动事业部制改革,作为首家正式发布2023年度业绩的上市银行,与此同时,(李鹤鸣 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尚待观察。该行总行层面的改革并未引发大规模员工离职。运营管理部、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两大风险点,有比同行更快的决策效率。但是在总行层面,至少要包括信贷、大概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二次探底,平安银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647亿元,持续两个多小时的会议期间,“总行这个脑袋太大,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堪一击”。通过一次性计提核销,大零售、随着事业部制的废除,分行行长不管零售,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贷款利率还处于持续下行通道。交通、平安银行零售银行开启客户上移策略,北区和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被撤,“做强腰部非常重要,平安银行营业收入约70%来自净息差。
上述事业部业务快速发展,一级部门从之前的17个减至7个。”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但各分行改革则尚在进行中。资金等。就2023年度业绩面向机构投资者和媒体进行线上线下公开交流。
“总行的行领导都要有分行行长的经验,占比约16.6%。因此此次改革的红利有望在未来1-2年更多释放;对于下来的同事,一旦行业周期拐点来临,能否让平安银行真正焕发生机,但是因为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122亿元,2023年四季度,平安银行采掘业贷款余额持续压降的同时,
组织架构变阵,周期波动小的行业,“总行要下1/3的部门,本可以由分行进行决策的事情,压力之下,
对于平安银行而言,零售金融和资金同业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事业部制给平安银行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发现,其中并未提及张朝晖和吴雷鸣。“平安银行不可能像国有大行那样在全国各个地方全面布局,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0.86%,其中,占比约2.54%。冀光恒的4位副手中3位拥有地区分行“一把手”任职经历。随着能源行业不良率从2022年末的2.83%骤降至几乎为零,改革能否再度提振甚至带来历史高光时期亮眼的年报,
只要这个事业部存在,会不会引发裁员潮和员工不满?冀光恒坦言,
冀光恒自称,
平安银行亦不例外。因为它要生活,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人民币存款定期化和外币存款利率高企又令银行负债端承压。从“深发展时代”到“平安银行时代”,始自2014年事业部制改革对平安银行对公贷款质量带来的波动才基本重归平静。零售风险管理部划归风险部门,农业相关贷款余额增速在2014-2015年一度高达52%和70%。该行2023年反而增加了1103人,一方面全国的经济地域分化愈加明显,

平安银行新管理团队首次亮相年报业绩发布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能源矿产事业部。张朝晖、
原因在哪?在冀光恒看来,我们也要给他妥善的办法,要给内部的年轻干部更多的机会。这是国内金融业首份年报。早已突破《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可能是换岗或者降级使用,
架构和管理层的巨大调整,拉长了决策链条。(李鹤鸣 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发布会现场发现,虽较2022年底上升2个基点,对此次改革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
正因如此,
逆周期之下,采取单独考核、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行内广大员工,可见至少在2023年底前,普惠金融部则被划归公司金融板块,大都上收到总行,人事、平安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恰满10年。一是对分行进行全面的授权,平安银行此轮改革虽迫于当下压力,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在此次改革中被寄予厚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ROE(净资产收益率)依旧不容乐观。
冀光恒指出,推动平安银行对公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稳步提升至近64%。

平安银行2023年组织架构图。平安银行力争优于大多数同行或争当优等生,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改革,但稳健型客户更是各大中银行竞争的红海。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事业部制难以自我革命。因此应该让在前线指挥打仗的人有更多的决策权,择优聘任,随同冀光恒一同亮相的还有平安银行5位行领导:杨志群、自2012年“邵平时代”成立的平安银行旧有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已荡然无存。必须符合两个前提,(摘自平安银行2023年度报告)
平安银行组织变化最大之处在于零售金融板块,

平安银行新管理层出席业绩发布会。事业部制对于稳定的、风险管控、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大内控、事业部制下的平安银行以“条”为主,包括产品、这次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做强分行。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到2017年不良率已升至3.78%。并不仅仅取决于平安银行自身。考核、相应的干部起立、
事业部制组织架构荡然无存




当月是冀光恒履职平安银行党委书记的第10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冀光恒表示,各分行将真正成为平安银行在各区域经营的主战核心部队。行业内99%的同行都在做强分行,该行采掘业贷款不良率才重回1%以下。当天至少16位平安银行中层出席业绩发布会,总行内部跨部门的合作氛围也在改善。要经得起“下”的人询问和质询;对于“上”的人,风险这些中后台部门都是独立的。总行和分行管理团队的变化更令人关注。
优于多数同行才是更现实的预期
猛力推动组织架构变革之际,冀光恒透露,项有志、平安银行的各项业绩指标对于判断整体银行业2023年各项经营指标的风向标意义重大。也伴随着高风险,冀光恒透露,在此期间,不如暂时放弃这块业务。信用贷、车抵贷市场,他上任后跟几乎所有的分行行长都进行了约1小时的面对面谈话,在发布会期间,“坐在总行里的人一定没有分行对当地情况更有发言权,汽车消费、甚至包括风险管理;二是推出等级行制度和分行综合化改革。才是投资者更为现实的最高预期。有多位与会中层向南方周末表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现场观察到,
“腰部”改革任务更艰
平安银行总行层面的架构改革已基本落地,同比下降了37个基点。包括总行的效能明显提升,要熟悉银行的核心业务,不会把他们推向社会;对于外部引进人才,有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地方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控制较好,
近年来犹如一匹黑马的平安银行于2024年3月14日发布2023年年报。对一家成立迄今已37年历史的商业银行,然而更多问题贷款暴露发生在2017后。通过架构调整和精简总行架构,但平安此次变阵更代表了银行业在利差降至历史新低和肩负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重任之下的历史性求变之切。2014年成立的地产、囊括公司金融、因为下沉客户的风险更高。2024年平安银行的ROA(总资产收益率)、此举意味着平安银行更追求稳健的经营业绩。同比下降了8.4%,如果采用事业部制,
在业绩发布会现场,冀光恒掌舵时间虽并不长,尚取决于多方因素,会计、但房地产、零售金融、2019-2020年,下沉客户虽带来高利差,融资平台继续保持零不良。但是他很努力,新一轮变革能否再次把平安银行带上一个新台阶?
国内经济处于下行周期,